在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后,首家申報轉板的觀典防務,成為首家闖關轉板科創板上會的北交所公司。另外2家申報轉板創業板的翰博高新、泰祥股份也已經回復了第一輪問詢。
新三板市場資深人士、廣東力量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為繹對記者表示,觀典防務的轉板審查過程很快,3個月的時間就能夠上會。他認為,觀典防務大概率會成功通過,之后基本上很快就可以上市。
觀典防務轉板申請即將上會
根據安排,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將于1月27日上午召開會議,審議上海芯龍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及觀典防務的轉板上市申請。觀典防務因此成為首家闖關轉板上會的北交所上市公司。
自2021年11月10日轉板科創板申請獲受理至今,觀典防務轉板審查歷時僅2個多月,可謂“神速”。從2021年10月20日申報轉板科創板,觀典防務停牌至今剛好3個月。
期間公司經歷了兩輪問詢,公司于2022年1月12日回復了第一輪問詢,緊接著進入第二輪問詢又火速于1月18日進行了回復??梢姽就苿愚D板的熱情之高。
根據資料,觀典防務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是國內領先的無人機禁毒服務供應商。從業績來看,觀典防務2020年營收近1.8億元,凈利潤規模超過5300萬元;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1.46億元,實現盈利4800多萬元。
朱為繹對記者表示,觀典防務的轉板審查過程的確是很快,3個月的時間就能夠上會,“速度很快,而且上會通過后基本上很快就可以上市了,轉板上市流程會非????!?/p>
在朱為繹看來,觀典防務大概率會通過上交所“發審會”,按照北交所上市轉板辦法,觀典防務通過發審會后不需要證監會注冊,也不再公開發行股票,他預計春節后觀典防務就可以在科創板上市。
這2家公司轉板也獲新進展
除了觀典防務,另外2家轉板申請獲受理的公司,翰博高新和泰祥股份,也已經回復了第一輪問詢。這意味著2家公司朝著轉板創業板的方向又推進了一步。
翰博高新和泰祥股份緊隨觀典防務其后申報轉板創業板,獲受理的時間幾乎一樣。這2家公司分別于2022年1月20日、1月17日回復了第一輪問詢。
觀典防務在第一輪問詢中,被問及“三類股東”相關問題,對此公司在回復中詳細列舉了50名“三類股東”名稱及相關情況。在第二輪問詢中,公司未再被問及相關問題。
在翰博高新和泰祥股份的問詢中,2家公司第一個問題均被問及“公司是否具有成長性,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p>
其中,翰博高新回復稱,公司背光顯示模組產品市場前景良好,公司業績不存在增長不能持續的風險,公司主營業務具有成長性,符合創業板定位。泰祥股份稱,公司核心客戶業績增長與公司穩定的份額使公司未來的業績具備增長空間,公司具備成長性,符合創業板定位。
翰博高新屬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泰祥股份處于汽車制造業。從市值來看,申報轉板停牌前夕,觀典防務和泰祥股份均在二級市場上出現了一輪明顯的上升行情,觀典防務停牌前一日的市值為51.97億元,泰祥股份停牌前市值為20.11億元;翰博高新的市值為40.89億元。
(觀典防務2021年7月以來股價走勢圖)
(泰祥股份2021年7月以來股價走勢圖)
哪類企業適合轉板
在北交所開市后,今年1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關于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轉板的指導意見》,意味著北交所上市公司轉板制度正式落地。隨著制度完備,3家擬轉板公司均很快有了新進展。
轉板制度文件正式發布,朱為繹表示,大家一致認為轉板辦法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精選層企業轉為北交所上市公司后,精選層企業所期待的上市公司身份、地方政府的支持、上下游和員工的認可等上市公司該有的地位均已平等獲得。
實際上,龍竹科技和新安潔在精選層掛牌時也曾披露過轉板創業板的意向,不過后來先后分別宣布終止了轉板計劃,原因都是“已取得上市公司身份,目前公司的體量更適合在北交所發展?!边@2家公司也表示不再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轉板,而是更好地去經營公司。
對此朱為繹認為,如果沒有設立北交所,相信有很多精選層企業會去學觀典防務轉板,不過現在有了北交所,可能有轉板意向的企業應該不多了?!瓣P鍵還是要看觀典防務在科創板上市后的估值以及流動性情況,才能看到是否會有更多企業跟進去轉板?!?/p>
“比如說觀典防務也好,泰祥股份、翰博高新這些企業成功了登陸創業板,最終它們發現流動性非常好,估值也非常高,我相信會激發一些現有的北交所公司轉板。但如果轉板過去以后沒有太高的估值或流動性的話,我估計很多企業不會去折騰的?!痹谒磥?,反而這些企業扎扎實實地把時間用起來,去把公司做好,把業績做好,這樣才是實在的。
哪類企業最具轉板潛力,朱為繹認為,如果企業利潤做到兩個億以上,又符合轉板條件的,創業板是首選轉板交易所。創業板足夠高的流動性有利于企業大股東更大的資本運作。
另外,業績規模不錯的上市公司北交所子公司,是否能申報轉板?“這類企業如果計劃轉板的話,一定是要符合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條件的,這是毫無疑問的?!?/p>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